中國時報【膝關節】
《KANO》與其說是馬志翔導演的作品,倒不如說是監製魏德聖導演的台日三部曲《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的完結篇。
《海角七號》裡頭描寫台灣對日本的國族情感,像是一場對舊情人的緬懷之旅,輔以刻畫台灣當下鬱悶無解的沉默,最後在一場演唱會找到出口解答。《賽》片談論的霧社事件喚醒本土意識崛起,以及帶領觀眾認識原住民處境以及兩造立場,讓《賽》片在逐步復甦的台灣電影過程來說,成為了一部意義非凡的作品(儘管有不少歷史角度爭議與動畫技術缺憾)。
勇闖甲子園 熱血還要更熱血
從1930年再往下走1年的《KANO》讓棒球熱情十足的馬志翔出任導演,對環環細節要求仔細的魏德聖改當監製,促成了1+1>2的適切結論。
《KANO》談論的是嘉義農林棒球隊如何透過曾是甲子園逃兵的教練近藤兵太郎(永瀨正敏飾)改造訓練後,從雜牌軍蛻變成常勝隊伍。還展現了日治時代難得一見的三族共治的良好政治對話,最後更一舉打入甲子園總決賽的奇蹟之旅。
嘉農勇闖甲子園的過程,本質上就有著極度戲劇張力的曲線,馬志翔與魏德聖如何調理這段早就有歷史定論的運動賽事,怎麼加溫到讓全場觀眾沸騰,這確實是考驗了這組導演的合作技巧。
敘事流暢 動畫特效美中不足
片中談論的「心正則球正」道理,相同地反映到作品本身。馬志翔導演對棒球的熱情,確實完全感染了敘事節奏。投手吳明捷的高壓式投法氣勢十足,如老鷹般地展翅飛翔,華麗至極,完全拍出本格派王牌投手的鬥志魂魄。最後拚到流血投球更是催淚萬分。其他隊友之間的防守、打擊更是流暢至極,還有蘇正生那個傳奇的長打,既是真實紀錄,更拍出了全場興奮的氛圍。
加上魏德聖的果子電影公司在考究上細節雕琢,給足《KANO》這部片有良好後勤補給。令這片的歷史質地能說服大家,美中不足的,大概是動畫特效部份,還是幾幕讓人略略捏了一把冷汗。
棒球國度裡 政治只能閃邊站
《KANO》裡的政治觀是最有趣的一環,當時日治時代,日本人多半把台灣人當次等公民,透過一場日本體育記者以輕蔑態度訪問嘉農隊時,譏諷台灣原住民可能聽不懂日語怎麼溝通打球時,被日籍教練叱責反嗆,棒球是跨越國族語言,沒有溝通問題。大人世界裡的政治分化,在棒球國度裡完全不存在。
嘉農力拚到底的熱血表現融化了日本人的傲慢,就連昔日對手札幌札幌商業野球隊的王牌投手錠者博美也振臂歡呼,甚至十多年後從軍也要到當年打敗他鬥志的嘉農園地一遊。這些政治角度上的轉化認同,加上近藤教練自己從球場上逃避,到最終因為這群孩子的天真執著,進而重新燃起他對棒球的熱愛,無疑是這部片最好的雙向療癒。
年度最受期待國片 當之無愧
至於八田與一為嘉南平原建出嘉南大圳一段,雖然可凸顯嘉農與土地上緊密依附,但存在性太弱。反倒是片中經營的幾段情感關係可以再發展些:如吳明捷與無緣的書店女兒之戀,以及原住民陳耕元與漢人千金蔡昭昭的與通婚故事,都在《KANO》留下些許遺憾身影。
《KANO》要說的故事很小,剛好與《賽》相反。《KANO》裡強調的相信純粹、感染熱情、接受痛苦、挑戰極限,這些並不只是棒球場上的哲學,更是你我深信不疑的普世價值。《KANO》以棒球為大家注入一劑強心針,證明演技上的誠懇與對於作品的真切,終究才是說服觀眾的核心,身為台灣年度最受期待的國片,《KANO》對得起這些期待考驗。
轉載來源補充說明-
*以上圖片&文章摘取自下列各網站
(如有任何冒犯之處敬請馬上通知,本站將立即摘除,謝謝!)
-中國時報【膝關節】
http://tw.news.yahoo.com/%E8%A7%A3%E5%89%96%E6%AA%AF%E8%A9%95%E5%88%8685-kano-215421542--mlb.html
*以上圖片&文章摘取自下列各網站
(如有任何冒犯之處敬請馬上通知,本站將立即摘除,謝謝!)
-中國時報【膝關節】
http://tw.news.yahoo.com/%E8%A7%A3%E5%89%96%E6%AA%AF%E8%A9%95%E5%88%8685-kano-215421542--mlb.html
0 意見:
張貼留言